扫盲:通往哲学的后楼梯

泰勒斯:第一位哲学家(有争议)——观察世界的本质

泰勒斯关心的不是事物的表面,而是事物的本质。他要搞清楚的是:高山、动物、植物、风云、星体、人、人的行动与思想等等这些以各种不同形体存在于世界上的东西究竟是怎么回事?**所有这一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进一步说:它们从何而来?怎么而来?什么是这些东西的起源?那个包罗万象使这一切能够产生、存在、发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些就是泰勒斯所关心的基本问题,尽管他的原话不是这么说的。他第一个提出了这些问题,因此他就当之无愧地成了哲学的创始人。从他之后,直到今天,探索事物的本质与起源仍然是哲学的中心任务。

巴门尼德:存在说的代言人——忘乎一切地沉溺于对绝对的窥视之中

因此,巴门尼德在哲学上的真心表白是:“存在存在着。”听起来,这确实有点玩弄词藻,但其含义却很丰富。存在这个概念说的是具体的事物消亡在虚无之中以后依然存在着的东西,指的是普通人所认为的存在消失以后还存在着的本来存在,指的是唯一的、单独的、真正的存在……开辟了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先河,对后来的整个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巴门尼德非常明确地指出了:谁要寻找真正的存在,就不能单纯停留在包围着我们的现实之中,不能死守暂时性的事物,而必须看到永恒的、位于所有现实存在之上的这个唯一的真实的存在。巴门尼德坚决地、毫无置疑地表达了这一思想,这正是这位早期思想家的真正独特之处。

赫拉克利特:运动说的祖师爷——从绝对出发解释谜一般的现实

赫拉克利特坚信:世界充满了矛盾与对立,但又不能简单地被抛弃,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现实之中。哲学家也不能把这个现实看成是暂时的。他必须着眼于最终统治着现实的那个东西对这种对立性做出更深的解释……着眼于现实的对立与分裂,赫拉克利特说道:“看不见的和谐比易见的和谐更强大。”或者:“相互分离的事物结合在一起,最美妙的和谐产生于差异。”最后,他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这一思想:“万物归一。

苏格拉底:以生命为代价提醒世人哲学思辨

我们的国家已经不是按照祖先的道德风尚和建制来统治的了……法律正处于一种无法医治的病态之中” 。正因为苏格拉底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急切地提醒人们,现在是老老实实重新严肃认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时候了。因为提出问题便意味着不再沉溺于幻想,意味着有勇气面对真理,尽管真理是令人痛苦的。正是这种走向极端的提问热情,这种对时代危机感的洞悉,这种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使苏格拉底获得了弟子们的深厚爱戴。

柏拉图:哲学之爱

柏拉图式的爱……并不简单地排斥性爱,而是赋予性爱有限的权力与余地,重要的是超越性爱,追求一种更高形式的爱。通过身体美、灵魂美、道德美和认识美,最终进入美的本身。柏拉图所说的爱情追求是对美的原本、美的理念的追求,所有的美都占有原本的一部分。因此,“柏拉图式的爱”是和柏拉图的理念学说紧密连在一起的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科学家——认识世界

不能把有生命的机体单纯地看成是各个部件的简单堆积或者一个机器。生命存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个整体才能赋予各个部件各自不同的意义……人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实现其特有的本质即“逻各斯”。

伊壁鸠鲁:享乐主义创始人

随着死亡,组成肉体与灵魂的原子结合便随之解散,个人也就存在了。认识到了这一点,对彼岸的恐惧也就消失了,不必担心死后会受到众神们随心所欲的惩罚或奖励。未来的命运不存在了,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在尘世尽情享受这有限的生活了。

芝诺(斯多葛学派):禁欲主义

人的义务存在于人的自身之中,因而不可能在世界和政治事务中得到准确的解释。一个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并不是为实现某个众所公认的道德目标而努力,而是实现自己所特有的意念,即自我实现。

奥古斯丁:思维与信仰,从观察人到追寻上帝

在奥古斯汀接触到的所有问题上,他的思想总是围绕着人的世界与上帝的王国展开的。他总是竭力地从人出发去认识、去理解那些神圣的东西。在此之前,还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窥见过上帝的秘密。其原因正在于: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思想家能够像他那样深入地发现了人的秘密。然而,只有具有人性的人,甚至也许只有像奥古斯汀这样一个具有人的所有优点与缺点的人,才能猜出人的秘密。

托马斯 冯 阿奎那:经过宗教洗礼的理性

他立志要调和这两种互相对立的世界观,并且要保证每个都不会失去自身中合理正确的成份。也就是说,他要赋予亚里士多德哲学一个合理相应的地位,同时还要保存通过信仰得到的真理。

埃柯哈特:上帝即非上帝

上帝是“万物的起源”。在基督教思想看来,这一点是自然而然的,但埃柯哈特走得更远。他的意思是:上帝不但是所有存在物的创造者,而且也是所有存在物中的存在。后半句要说明的是:被创造的事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它们只是上帝存在的恩赐所致。只有上帝才是“所有自然中的自然,所有光明中的光明,所有生命中的生命,所有本质中的本质”。埃柯哈特甚至说,“万物皆上帝”。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在所有认识变得不可靠时,笛卡尔不是通过回避寻找自己的出路,他顽强地直面怀疑,敢于怀疑,并且迫使自己从怀疑之中得到某种本来的、不容怀疑的可靠的认识。“我所想象的一切也许是错误的,我以为能够认识的每一个客观对象也许都是不可靠的,但是,我对它们的想象却存在着。因此,创造了这些想象的我也存在着。怀疑,恰恰是怀疑向我证明了我的存在。因为只要我怀疑,那作为怀疑者的我必然存在。上帝可能是个大骗子,但这个看法也不能动摇我对自己的信仰。上帝也许欺骗我,但我这个受骗者却存在着。”这样,笛卡尔便得出了他那个著名论断:“我思,故我在”,“我怀疑,故我在”,“我受骗,故我在”

帕斯卡:钉在十字架上的理性

唯一符合理性的,就是不承认理性,没有比此更合适的了。”“只有彻底地征服理性,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全面崩溃之时,思维所能做的,只有放弃思维。”“你们所有的认识最终只能达到这一点:你们在自己身上既不能找到真理也不能找到拯救。哲学家许了这个愿,但他们是无法还愿的。”因此,放弃哲学才是所有哲学思辨的合理结果。“嘲笑讽刺哲学的无能,这就是真正的哲学思考。

斯宾诺莎:教会的反叛者

我对上帝及自然界的看法和近代基督徒们习惯捍卫的看法大相径庭。我认为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内部起因,——但不是超越了这些事物的起因。我说万物存在于上帝之中,在上帝之中运行。

伏尔泰:陷入困境的理性

伏尔泰的自信基于下列一种信仰:总有一天,眼前的一切丑恶与不平将被铲除。“基督教会变得更明智一些,因此也会更少一点迫害他人的嗜性。”他坚信,这种对未来的憧憬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因为一代憎恶狂热主义的新人正在成长。“总有一天’哲学家将占据首要位置,理性的王国已经处于孕育之中。

卢梭:启蒙运动的反叛者——要天性,不要理性

和我们的思想一样,我们的道德也被庸俗的、骗人的、千篇一律的公式统治着。所有的头脑如同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所谓的礼节不停地左右着我们的行动,所谓的尊严命令我们做这做那。我们总是服从于习惯,而不是服从于我们的心灵。人已经没有胆量真实地表现自我了。他们组成了一个群体,还将这个群体称为社会。在不断的强迫下,所有的人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做着同样的事情……因此,卢梭的伟大贡献并不在于他指出了人的本来的自然存在,虽然这也是他的一大哲学上的发现。卢梭的真正伟大之处是,他发现了真正的自由:“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律便是自由。“

康德:严谨老学究

他坚信形而上学的“新生”就在眼前,而这一新生只能从理性的自我反思中才能产生。人的理性必须看清自己的本来领域和极限在什么地方……他指出,如果我们认为现实直接地再现于人的精神之中,那么认识就根本无法得到正确的描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倒是人把某些决定性的东西,即对时间、空间的想像和其他基本的抽象概念带入了认识过程之中。我们将这些想像与概念应用在通过感官所得到的感觉上,这样才产生了认识对客体的图像。康德由此而得出的重大结论是:人所看到的现实,并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一个表象,依存于人所具有的特殊的认识能力。我们所掌握的,并不是自在物本身,而只是作为表象的事物

黑格尔:辩证法

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是辩证性的,通过三个阶段完成的,就像我们观察爱情及生命这些现象时所看到的那样:“精神的发展是:超出自我,分裂自我,异化自我,同时又复回到自我之中”。

首先,上帝必须开始寻找自己,必须经历第二个阶段,即自我异化阶段,必须将自身外在化。它观察自己,将自己分成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将被观察者看成是陌生的、外在的东西。黑格尔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观点:这种外在化了的上帝不是别的,就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世界。神明的自我异化就是神明的世界化。

叔本华:世界是我的想象

观察捕捉这些“意念”首先是艺术的事情。“艺术所关心的,是世界存在的最本质、最原始的东西,是世界表象的真正内涵。这种内涵是不会变化的,因而任何时候都是可以被认识的。这种对“意念”的认识,首先始于建筑,它将重力与稳定的意念在其对立中直观地表现出来。雕塑则更进一步,它表现纯粹的人体的意念。进而是绘画,它再现现实存在中意念的多样性。然后是文学艺术,它通过表现欲望和行动的有机联系再现人的意念,进而再现所有的世界意念。最高级的艺术形式是音乐,它表现意志本身,从而表现了纯粹的世界的本质。

马克思:无神论、现实的反抗

人的“自我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产品不再属于劳动者本人,而是属于资本家,成了一种“商品”,也就是说,成了某种劳动者感到陌生的东西。为了能够生存,劳动者必须购买这种商品,由此,劳动者本人陷入了对劳动产品的依赖之中。“劳动所创造的成果,即劳动产品,变成了一种外在的、与劳动者毫无关系的独立的力量。”与此相应,劳动也成了“异化了的劳动”。它不再是劳动者劳动欲望的表现,而是生存强加给他的一种自卫手段。在其本质上,劳动成了“强迫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发展达到了巅峰,资本获得了独立的、脱离了人的功能。


扫盲:通往哲学的后楼梯
https://zhouyinglin.cn/post/17fc1407.html
作者
小周
发布于
2023年6月11日
更新于
2023年6月1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