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笔记(三)美的本质-美的特殊性

美的普遍性带来的问题

共时性的审美问题(对称脸、平均脸)是否适应每个时代?

如: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审美的变化问题

《花花公子》的当月玩伴女郎

结论:我们对美的偏爱,是随时随地在变化

审美不仅仅是看脸问题,还有艺术品鉴赏问题

对一件艺术品的鉴赏力,关系到一系列知识储备——主观性

美的特殊性问题(美的主观性)

英国经验美学:美是主观的(第二阶段:神学美学)

代表:

  • 夏夫兹博里《论人、风俗、舆论和时代的特征》:美是靠内在的眼睛来辨别的
  • 哈奇生《论美与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美感是天生的,即“内在感官”

  • 博克《论崇高与美》:美是物体中能够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和某些性质

  • 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它只存在于静观者的心里,甚至每个人都感知到不同的美

  • 洛克:人的心灵本来就是一块白板,直到从外部世界获得感性印象后,我们才能说这个孩子知道了这个世界的某个事物

总结:所有被叫做人的观念的东西全部来自于人的经验

核心观点

没有感性经验就没有美——感性比理性更重要

美与我们的主观性密切相关——没有主观感觉和知觉,就不会有美

问题:现代美学的核心问题——审美无利害

  • 夏夫兹博里:审美感和道德感都是无利害的

  • 博克:美关键在于是否采取了一种无利害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就能欣赏美。

    大陆理性派:作为理性认识的美的概念论

    代表:

    法国-狄德罗《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美在关系;美是在我们心里引起对愉快关系的知觉的效力或能力——预示着近代以人为中心的表现论的崛起

    德国-莱布尼茨:美是明晰的混乱的认识

    • 表面: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 实际:之所以能够认识事物和把握真理,就在于我们心灵中有一种潜在的真理或者观念能力

    德国-鲍姆加登《诗的哲学默想录》——美学学科的诞生

    • 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 美学学科的诞生建立在美的主观性上

    美学研究的关键转折

    悖论

    美学的学科性——美必须具有普遍客观性

    美学研究美感——美必须具有主观特殊性

    **如何调和美(**主观性与特殊性——普遍性与客观性)

    研究转变历史

    1. 18世纪前——美的研究

    2. 18世纪——美感的研究

    3. 19世纪——艺术的研究

    4. 20世纪——解构的研究

    康德美学《判断力批判》

    康德哲学

    传统形而上学:寻找经验层面以外的本质规律——这个规律真实存在,主体去寻找它

    康德的形而上学革命:认识如何可能——有没有客观规律不知道,只能知道主观如何符合客观

    康德美学

    传统美学: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学研究就是要寻找这个规律

    康德美学:是否客观不知道,只关注美感是如何可能的

    康德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真

    《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善

    《判断力批判》——美学——美

    康德的基本思路:哥白尼式革命

    康德以前:美学应该首先回答“美是什么”,再回答审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

    康德以后:美学应该首先回答“如果我认为一个东西是美的,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批判:追问知识如何可能——审美如何可能

    基本內容

    美感即审美愉快。(美感是一种快感)

    快感不都是美感——有些快感和现实功利目的联系在一起,即与利害相关

    快感的三种形式

    生理快感——感官刺激引起的愉快

    • 有依赖性:需要刺激物
    • 没有自由性:必须愉快,被对象所征服
    • 本质:趋利避害、趋生避死——自我保护的手段

    道德快感——道德满足引起的愉快

    • 勉强的愉快
    • 不具有独立性,必须理智服从于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

    审美快感——无利害的愉快

    • 康德:形式引起诸认识能力和谐而产生的愉快
    • 认识能力:感觉;想象;知性;理性
    • 美:满足与想象力、感觉、知性和谐
    • 完全独立、自足——不依赖别的事物

    ps:中国古代“美”的字源学研究

图片

羊大为美

羊人为美

羊女为美

古人的审美意识:美感=快感

康德对美的区分

纯粹美:审美快感

依存美:生理快感、道德快感

审美快感的独特性

感官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共同点:由愉快而生判断

审美判断则相反:由判断而生愉快——不是时间上的先后,而是逻辑先后

四个关键

  1. 非功利而具有愉悦感

无利害——现实功利——距离产生美——不是物理距离,而是和你实用性的距离

朱光潜《谈美》:“脱离现实用途才叫美”

  1. 非概念而具有普遍性

功利性快感、生理性快感没有普遍性

美感却要求普遍性

问题:

具有普遍性的,只有逻辑和概念,美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个性的,但具有普遍性

两者互相矛盾,即二律背反

  1. 无目的而具有合目的

无目的:审美主体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审美对象的存在不以审美为目的

合目的:审美主体最终却满足了需求——审美对象特性恰好符合主观愿望

  1. 无概念而具必然性
  • 共同感:内在能力——心意状态也可以普遍转达。:孟子四端之心

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关于美的本质讨论

美学大讨论的核心

关于美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1. “什么是美”

  2. “美如何产生”

  3. “美如何存在”

大讨论中的四种观点

  • 蔡仪《新美学》——美是客观的

自然物本身就是美,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不依赖于人而存在

  • 吕荧、高尔泰《论美》——美是主观的

美是物在人的主观的反映,是一种概念

  •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梅花的美在于梅花本身——美的客观性

梅花的美不源于梅花的自然性,源于梅花的社会性——美的社会性

  • 朱光潜——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眼中之竹——自然物

胸中之竹——象

手中之竹——艺术作品

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性

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解释

对美学大讨论的审视

始终认为存在于一个超越经验的“美”

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

主观与客观的问题,依旧不是美的本质,只是美的性质

美的本质问题可能只是伪命题

当代中国美学流派

蔡仪——客观论美学——“美是什么 是伪命题”——李志宏:认知派美学

李泽厚——客观性欲社会性——实践派美学——朱立元:时间存在论美学

蒋孔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朱立元:实践存在论美学

朱光潜、宗白华——主客观统一论——叶郎:美在意象

黄药眠——美是评价——童庆炳:美在关系

周来祥——美是和谐自由——和谐派美学


本文自B站杨宁老师《美学原理》系列课程做笔记而成

源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7411u7j8


美学原理笔记(三)美的本质-美的特殊性
https://zhouyinglin.cn/post/2516cc8.html
作者
小周
发布于
2022年8月17日
更新于
2022年12月15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