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开花——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文学
三百年文艺复兴结束后,欧洲进入了十七世纪。这个时期发展的文学流派与文艺复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文艺复兴思想解放的成果。这些基本的文学流派有:
- 巴洛克文学:起源于西班牙,代表人物贡戈拉
- 古典主义文学:起源于法国,代表人物皮埃尔.高乃依让拉辛
- 清教徒文学:起源于英国,代表人物弥尔顿、约翰.班扬
巴洛克文学
由于文艺复兴思想解放的力度过于猛烈,在西班牙引起来教会力量的反扑。在文艺复兴之后,反而出现了教会力量重新强制性压迫自由思想的阶段。“巴洛克”意为不规则的珍珠,它追求形式的怪诞和美感。巴洛克文学、巴洛克建筑、巴洛克服饰等等都是唯美的。当一个时代没有办法自由地表达思想的时候,它一定会追求形式的花样。它的思想内容相对于古典主义文学、清教徒文学是比较苍白的。
巴洛克作品惯用主题是宗教的狂热、灵与肉的冲突以及人在上帝面前的无能为力。艺术上刻意雕琢,追求怪异,用支离破碎的方式、夸张的语言表达悲观颓废的思想,并具有巴洛克艺术华丽浮夸、动感强烈、侧重表现幻想的统一特色。
古典主义文学
除了要吃要喝要爱,但丁《神曲》中留下了另一个重要的命题:王权
1 |
|
但丁最初提出了分权学说。认为教会只管宗教的事务,世俗社会的事应该让国王去管。让神的事情归神,人的事情归人 。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写了很多国王的故事,因为王权在当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能够跟教权相抗衡的只有王权,主张王权、呼吁王权与对付教权就是一个进步的思想。
而在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当中,这种讨论有了成果,那就是王权时代的到来。法国的路易十四国王印证了王权的优越性。国王管理社会比教皇管理更加人性化,能够听到民间的声音,照顾到众生生存的需求。从社会政治层面而言,十七世纪的法国实现了但丁的社会理想,即王权制衡神权。路易十四本人对文学非常支持,再加上这层个人的关系,作家们也比较信任王权,原意为王权服务。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层面上对国王是非常信任的。因此在很多古典主义文学当中,国王都是很英明、宽容的,善良而充满了智慧,甚至都走向了极端。
如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讲述一个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达尔杜弗混进富商奥尔恭家中,企图勾引其妻子,夺取其家财,最后被英明的国王识破了,将这个骗子抓了起来。反映出当时的法国,尤其是文学家对于英明的王是相当崇拜的,认为王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在法国古典主义中,要重新来讲人的故事,人不只是上帝的人,还是国家和王权系统当中的人。
国家意识
崇拜王权是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思想内容上的鲜明特点。王权崇拜一个很重要改变就是推动了国家意识的出现。宗教社会中并不鼓励国家意识的出现,随着王权的加强,国家、集体意识出现了。崇拜王权激发了人的国家意识,但并没有因为国家意识的出现而抑制人的个人欲望。所以在古典主义文学当中,有两个感情特别强烈。
- 对国家的感情
- 对个人的感情(爱情)
所以古典主义的爱情都是触及灵魂的、激情的、热烈的、带着痛感的。这种激情直接影响到了后世启蒙运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激情。对于两种激情的取舍,古典主义文学认为国家意识比个人感情需求强烈得多。在古典主义文学中,个人感情总是跟国家的感情发生严重冲突,然后让人物在中间做一个取舍。
《熙德》
例如皮埃尔高乃依的悲剧《熙德》:剧中个人感情与国家感情的转换得非常精彩,家族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又大于家族利益。这就是古典主义的社会秩序感
《安德洛玛克》
大致剧情:https://www.baike.com/wikiid/2629229189495269767
让拉辛的悲剧《安德洛玛克》,需要先理解古典主义文学的价值理念,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它引用了《荷马史诗》的典故,安德洛玛克是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尔的遗孀,故事就在特洛伊城被攻克后开始的。(这是一系列复杂的、精彩的、神奇的感情冲突故事)
虽然剧情非常曲折,但这个故事表达的观点是非常统一的:越是自私地选择个人利益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反之,把国家的城邦利益放在最高的地方,越容易得到幸福。在这本书中:
-
安德洛玛克——用理性控制感情——最终得到了幸福
-
皮吕斯等三人——对自己的狂热无能为力——最终毁灭了
三一律
国家意识是围绕王权形成的政治系统的概念,它与围绕上帝形成的宗教共同体不同。从发展的角度看,国家意识的出现确实是进步的。而从社会政治层面去分析古典主义文学,它体现出了王权国家对于秩序的高度要求,并且在它的艺术形式上都有着王权的要求的一个投影,即三一律。
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也称三整一律,是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同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以此来形成一个高度的秩序的美感,古典主义文学从美感到思想意蕴都体现出王权的色彩。
清教徒文学
英国清教徒文学——《失乐园》
背景
产生于17世纪英国清教徒革命后,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弥尔顿也正是清教革命的参与者,因此在阅读书籍前,应该了解一下清教革命的历史。
如下是清教自基督教以来的发展历程,虽然安立甘宗奉为英国国教,但由于宗教分歧又发生了宗教革命。清教革命主要是反抗国教、反抗国王,层一度推翻了国王政权、建立共和制,但最终还是被君主制复辟,清教革命失败。
(传说正是由于清教革命失败,部分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帆船从英国前往新大陆美国,成为美国第一批移民)
回到本书内容。作者弥尔顿在革命失败后隐居,由于双目失明,靠口述写了三部诗歌巨著:《失乐园》、《失乐园》、《斗士参孙》。在阅读《失乐园》时,必须要了解清教的理念。清教徒认为《圣经》的解释权长时间被教会垄断。《圣经》是叙事故事,但故事本身表达的意思均由教会传达,清教徒认为这是教会的权力滥用,因此提出了“圣经即是上帝的话语,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解读圣经,而不是由教会来解读圣经”。这是清教徒的核心理念。
从这个理念出发来理解《失乐园》,就会发现《失乐园》的故事是《圣经》中创世纪的故事,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在伊甸园中生活,但被上帝禁止吃“知善恶树”的果实,但人类还是被魔鬼诱惑,吃了“知善恶树”的果实,从而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但上帝为何设置禁令,人类为何吃禁果,是没有交代的。在《失乐园》中,作者弥尔顿就是要解释这个问题。这个解释表达了作者很多宗教观念,包括人性的看法和人生认知。
内容
弥尔顿对于圣经故事的展开和想象,对圣经的重新演绎。
- 引诱夏娃的蛇在《圣经》的来历
《失乐园》中对蛇的解释就是魔鬼撒旦的化身。而撒旦的身份是以前的天使长,因为嫉妒上帝而叛变,代领其他天使们反叛上帝,最后被打入地狱。天堂没有了天使,上帝就开辟了一个新世界,并在七天内创造万物。撒旦知道之后,决定前往新世界诱惑夏娃,让他们也背叛上帝,达到复仇的目的。
- 撒旦的形象问题
《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并没有那么令人反感,更多是一个清教革命者形象。他追求平等自由,才会跟上帝作战。被打入地狱后还要说出“我宁愿在地狱做王,也不愿在天堂做奴隶”的话,并且对失去斗志的天使们一番激烈演讲,这是一个反抗者、勇敢不屈的形象。不仅如此,在进入新世界后,撒旦对上帝的禁令表示怀疑,有着敢于质疑上帝的权威的能力与智慧。对于新世界天使的嘲笑,撒旦不卑不亢,从容应对。但从这为止,撒旦仍然是一个正面的形象。
撒旦的在新世界所做的事情,才让他变成一个真正的魔鬼。撒旦看到亚当夏娃后觉得他们纯真无邪,不忍下手,但由于他在犹豫之后仍然决定继续复仇。这里的逻辑就是,撒旦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是一个受害者,就可以伤害别人。(即:撒旦逻辑。如果遭受不正义,我就不在相信正义,也不再坚持正义。如果我遭受了黑暗,我就不再相信光明。如果被别人伤害,我就有权利去滥伤无辜。)
正是这样的逻辑,才让撒旦毫无愧疚地引诱亚当夏娃。但跟哈姆雷特剧情一样,拥有一个正义的起点,并不意味着一定就能走向正义,还需要一个正义的手段。撒旦可悲之处是,拥有一个正义的起点,但却没有正义的手段,因此他的复仇行动就变成了一个恶魔的行动。这也是撒旦的悲剧。
因此,《失乐园》看起来是在说宗教故事,但落脚点仍是人类社会,通过撒旦行为对人类行为进行警戒。
- 亚当夏娃的故事
亚当夏娃在吃智慧果之前就一度怀疑上帝诸如法律、智慧果等安排,撒旦只是刚好命中了他们的怀疑点。
因此在此之前,他们对上帝的信仰是非常脆弱的。弥尔顿在此提出了疑问:到底什么才是信仰?如果不理解信仰去盲从,就一定会发生被诱惑的悲剧。通过这段故事,弥尔顿引导人们思考:什么才是自由?撒旦觉得没有禁令才是自由。弥尔顿通过天使告诉亚当夏娃,有约束才有自由,自由是一种选择的能力。
自由和约束不是对立的关系,是互相统一的关系。没有约束、禁令,根本就谈不上“自由”。只有在面对“该做”与“不该做”的冲突时,才能体现自由的意义,有禁止才有选择,有选择才能实现自由。这是弥尔顿对自由的理解。如果没有选择的能力,就算逃避了一个禁令,也会陷入另一个禁令中。这就是安排禁令的意义。当人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时候,自由才真正在人类身上产生意义。
天使告诉亚当:自由总是和正当理性李生,并不能离理性而独立存在。人身上的理性晦暗了,或没有遵守,没有节制的欲望和一时冲动的激情,马上就抢走理性的统治权力,并把到那时还自由的人降为奴隶
而亚当夏娃明白这一点之后,就没有像撒旦一样充满仇恨,而是领会上帝的指引,选择继续信仰上帝。到此,弥尔顿认为真正的信仰才开始,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人类自己理性选择的结果。只有在经历了恶、经历了错误之后,做出了自由的选择,才能真正体会到信仰的意义。
这也是弥尔顿在映射当时的英国教会,国教只会让人盲从,但并不给予人独立思考的能力。人的信仰,应该是属于自己的,是自己选择的一部分。
-
上帝对于撒旦
撒旦进入新世界后上帝就知道了,但他没有阻扰撒旦接近人类。这样的安排就是为了让人类体会选择的难度。这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自由意志。设下禁令、让撒旦接近人类,都是为了让人类学习选择。 -
对于人类命运的解释
撒旦的后代“罪”和“死”在地狱架了一座桥,隐喻“罪”和“死”将会进入人间。上帝派遣天使向人类指示未来的命运,将来会遭受更多苦难,但天使告诉人类不要失去信心,未来还有希望。人类会拥有自己的救世主。人类的未来,就是在恶中求善,在罪恶中探索良善,历难中前行,这才是真实的人类历程,真实的人生。这也是《失乐园》想表达的什么才是真正的命运:有恶才有善,有苦难但希望一定会在。
弥尔顿持有清教特别是独立派的看法,提出要用独立的态度、白由的选择、主体的理想来面对《圣经》,做出自己的阐释,整部《失乐园》本身就是弥尔顿对于《圣经》的独立阐释。这是作为教徒,所提出的思想解放的要求。《失乐园》本身也是文艺复兴解放人的头脑的一个成果,在《失乐园》中这种解放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就连他们信仰的上帝、《圣经》都可以重新解释,这是了不起的思想解放的成果。
所以,《失乐园》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对人类命运、对人类自由信仰,包括光明与黑暗关系都进行了一系列思考的经典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