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文学——在碎裂的沉舟中永不沮丧

作品概括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内容也比较晦涩,因此阅读时可能会受到一些障碍。歌德花了60年时间来完成这部巨作,将其一生人生的思考、艺术的思想、社会的观点、宗教的思想熔铸在其间。《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流行的“浮士德博士的故事”的传说,《浮士德》的核心点是对人生的反思,书中角色浮士德的经历与歌德的经历是高度吻合的。如果贴着歌德的人生去读《浮士德》,就不会那么难懂了。

作品内容

在《浮士德》中,主角浮士德有两世人生。第一世的浮士德出场时年纪相当大,这时候的浮士德是一个成功的学者,在学术上颇有成就,也有很多学生追随。但他却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十分不满意,他说自己将神学、法学、医学全都研究透了,发现自己仍不过是一个蠢货。甚至想自杀,不愿苟活在世。在浮士德悔恨之际,天上的魔鬼和上帝在争议,上帝认为自己创造的人类是很好的,魔鬼则认为是失败的。他们争论不休,最后决定找浮士德实验一下,观察这个人一生的状态。于是魔鬼来到了人间,找到浮士德要与它定一个契约,约定可以让浮士德再活一世,重新返回二十岁,但你再活一次,也不会感到成功。因为人类注定就是这样的失败命运。如果第二世人生还是贪图享乐、好逸恶劳,那么你就输了,灵魂归魔鬼所有。**契约规定:不论你在生活的哪个阶段,只要你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满意,说:“时光你真美好,你停一下吧”,那么你就输了,就会当场死掉。**浮士德决定打这个赌,他认为如果再活一次,一定会永远进取下去,永不停息。于是魔鬼带浮士德来到女巫这里,喝下灵药,重新回到20岁。

歌德在写浮士德第二世人生时,并没有写他有多么辉煌、成功。相反,当浮士德的第二世主要由失败构成。谈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最后失败了;走仕途但半途而废了。研究文学艺术也落空了,最后想创建自己的理想国,也没有完成就去世了。因为晚年看到理想国建设的实行,浮士德认为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说出了那句契约中的话,于是倒地而亡。但这时候上帝派出了天使,从魔鬼手里抢走了浮士德的灵魂。上帝认为浮士德没有失败,他是有价值的。这就是该作最大的疑点,浮士德的二世人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为什么他和上帝都对二世人生如此满意?

关于智慧

大部分人阅读浮士德,可能会觉得他的第一世更成功。因为第一世是大学者、博士。而尽管第二世充满失败,但他还会说出那句:时光啊你真美好。这就是阅读《浮士德》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那就是要思考他的第一世和第二世有什么不一样的。**浮士德的第一世是一个精通多个领域的大学者,但起便如此他也认为自己一无所成,是个蠢货。理解浮士德的这种判断标准,就要先理解歌德的一个重要认知:到底什么是智慧?歌德提了一个问题:一个人有知识就等于有智慧吗?显然,歌德认为拥有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了智慧,只有智慧才有价值。什么是智慧、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是什么?这是一个典型的启蒙思想的特点。他们认为我们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最终应该是为了应用于社会和自己的人生,为了解决社会、人生问题。假如所学的知识只换来一个硕士、博士、地位和身份,但是对社会和自己的人生没有任何影响,这样的知识是毫无作用的。这就是歌德传达的第一个概念,即知识和智慧的区别。他认为,对自己的人生、社会没有用处的知识,只不过是学者们自娱自乐的理论游戏,不过是“黏黏贴贴、拼拼凑凑,用别人的残羹剩汁去烩一碗佳肴”,这就是对学术的警示。在今天学术非常功利的时代,再次阅读这一段仍然会觉得惊心。这就是浮士德的第一世,正式这种空洞的、毫无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所谓的学术,让浮士德感到绝望。浮士德许了一个愿望,如果再活一世,要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真正能够有能力解决自己人生问题的人。按照自己独立的意志和社会设想,去改造自然,建设全新社会的能力,是歌德认为的真正的智慧,这种智慧的追求就贯穿了浮士德的第二世。因此有一句话:这样度过一生,我的浮生的痕迹才不致在永劫中消退。

关于人生

浮士德的第一世一直在安静的书斋里做学问,宁静地带着学生搞学问,没有经历风雨,也顺利拿到地位和学位。他认为这样的人生没有意义。他对第二次人生做了一个设想,他认为一帆风顺的人生没有价值,他做了这样的祈祷:到世界上去闯一趟,去承担人间的祸福,去跟暴风雨奋战,在沉舟的碎裂声中永不沮丧。他希望新的人生里有风雨的考验,可以亲身经历挫败和打击。如何理解浮士德对于人生这样的期盼?这就是歌德表达的关于人生他的一个重要的领悟,那就是: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在这个领悟当中希腊文化对歌德的影响是相当重的。希腊文学中有“向死而生”的思想,歌德的笔下的浮士德之所以期盼二世人生里有失败,他认为有失败有挫折有风雨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因为经历了失败才能强大,经历了痛苦才能成长,失败和痛苦就是成长的机会。这就是八十二岁的歌德对人生的领悟,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失败都在成就你。也不要害怕痛苦,人是在痛苦当中才会变得有思想有头脑的。每次失败都能够站起来,这就是成功。

关于爱情

除了对于人生和智慧的观点,对爱情、仕途、艺术追求,他也进行了重新的演绎。浮士德在讲爱情的时候一直带着一种很高的理性。浮士德和格雷琴这段悲剧是一个激情式的爱情故事。即:两个人相爱并不知道为什么会相互吸引,浮士德爱上刚满14岁的格雷琴是非常盲目的,盲目到连魔鬼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还有点轻浮。这说明歌德本身要讲的就是这种激情式的爱情,是爱情中最有魅力也是最危险的。于是便造成了如下的悲剧:

这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在这段爱情中格雷琴失去了所有的东西。人们年轻时普遍都会遇到的爱情障碍,当我们遇到激情式的爱情时,爱情往往是一场自我的战争。激情式的战争是美好的,它会激发人们斗争的勇气,不惜与世界作对,为了爱情与母亲、哥哥、宗教作对,然后付出自己所有。浮士德在陷入爱情时,也不得不与自己的理智作对。理智告诉他与格雷琴相爱是不对的,这样会害了她。因此,激情式的爱情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困境,很多时候跟社会和家庭的要求并不完全吻合,所以格雷琴要一路背叛现实,从家庭约束、宗教限制甚至到法律,浮士德与自己的理智为敌。这就是浮士德的爱情的困境:爱情的热度来自情欲和情绪的双重放纵,这让彼此的吸引力特别强大,但这种强大本身就是一种危险,月为它人然地排斥理性,而要维持理性,爱情又会失去热度。最终,浮士德的爱情失败了。就像很多人一样,越是纯粹式的、激情的爱情越是难以成功。问题就在于我们该如何对待这样的悲剧。浮士德从对此受到了很大打击,但他从失败当中成长出一个理智的自我,他征服了人生第一个需要征服的敌人,不是外界的社会,而是自身的情绪化、自身的情欲。通过这场激情式的爱情,他终于能够用自己的理智去驾驭自己的感情,换来了理智的成长。从痛苦中站起来,走向更大的世界。

关于仕途

通过这一段激情式的爱情,浮士德转向仕途。他来到一个王权国家,发现了一个悖论。要想通过仕途发挥社会作用,得先取得皇帝和官僚们的认可和信任。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就要满足国王的利益,因此因此很多时候就要损害民众的利益。因为国王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是对立的。体验到这一点后,浮士德就终止了自己的仕途。这段剧情即对应了歌德曾在魏玛公国中的一段官员经历,最终也确实是半途而废了。

关于艺术

离开仕途后,浮士德决定寻找新的自我价值的可能性,即追求古典艺术美。投射的是现实中歌德与席勒一起搞古典艺术美运动,通过古典艺术美来拯救社会的精神。这段奇幻剧情是:浮士德偶然间穿越到古希腊斯巴达城堡里与美女海伦相爱,并诞下一子欧福里翁。欧福里翁好高骛远,每天向往飞翔,最后从高处掉落摔死,海伦也化为一堆衣服消失不见。歌德通过这样一段荒诞的故事,表达用象牙塔古典艺术、文学艺术来拯救社会是不见效的。他认为对于脱离社会现实的古典艺术美,用这种方式来追求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这个失败率也是很高的

关于理想

最后,浮士德将从皇帝那里得到的土地进行开荒、建设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理想的自由国。这个自由国象征着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们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一个梦想,这被歌德视为最令人满意的终身事业(自由国这种以自由为核心的社会摄像,是启蒙运动社会理念的一个体现)。在这份经历中,也会犯错、付出一些代价,在忧伤女神弄瞎他的眼睛后,他也没有气馁。直到他年老时,人们都开始为他掘墓,他依然认为这是对的,所以才说出了契约中的那句话,虽然这也是悲剧结尾,但洋溢着令人震撼的理想主义精神,也让浮士德的精神达到了高峰。


浮士德的人生:真正的人生是在挫败当中不断前进,永不停息。

魔鬼梅菲斯特:在二世人生中,魔鬼梅菲斯特时刻在身边陪伴,让浮士德不断地犯错,在人生的一系列经历中,魔鬼手段不停地出现,浮士德也不停地跟魔鬼争论。这也反映出歌德对人生的理解:人生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魔鬼梅菲斯特并不是一个异在的象征,它是我们身上的另外一个部分,是我们身上的懒惰贪婪,混乱和放纵,暴力和一些无法掌握的情绪,这些就是我们身上的梅菲斯特。所谓的人生就是要不断地跟我们自己身上的魔鬼作战,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人生的前行和进取。所以人生是一个战胜自己弱点和内心晦暗的过程。这样才能理解《浮士德》中的天使说:凡人不断努力,我们才能济度。(在佛教中也同样有类似的:佛度有缘人)天使无法拯救一个不能战胜自己的人,浮士德最终的获救也正是他不断战胜自己的一个成果。

所以,浮士德的医生与其说是他在不断追求社会成果,倒不如说他在不断地战胜自我,这也是它能够被上帝认为他是成果的一个重要依据。


启蒙文学——在碎裂的沉舟中永不沮丧
https://zhouyinglin.cn/post/f7877b9e.html
作者
小周
发布于
2023年5月22日
更新于
2023年5月22日
许可协议